如果以小王子的眼光来看《小王子》,我们就不能仅仅从作者的生活经历来寻求作品中的奥秘了——"最重要的东西眼睛是看不见的",只有用心找寻。
作为《小王子》的一名译者,我试图利用"译后记"的一点点特权,在此破译《小王子》的密码。如果错了,是我个人的错;但如果其中包含着一点有益的启示,我会很高兴——就算是为心爱的小王子尽微薄之力吧——谁不愿意小王子重回人间呢?而要做到这一点,必须破译密码;因为密码是可以复制的。而长眠深海的作者,为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密码呢?
001号:"想要传神,就得编故事"
第十七章的开篇第一句话是 Quand on veut faire de l'esprit, il arrive que l'on mente un peu.有人译为"想要卖弄小聪明,就得说一点谎。"这样译,字面上好像很接近,但意思大相径庭。作者在这里之所以"说一点谎",绝不是为了"卖弄小聪明",而是"想要传神",呈现心灵的真实,所以"就得编故事"。所有童话与虚构文学,都含有这份共同的密码。
童话之所以有别于现实,因为现实往往不足以呈现真实。现实中所发生的一切常常为假相所掩盖,而童话创作与其它艺术形式一样,是一个去粗取精,去伪存真的过程——
小王子在玫瑰身上花费了时间(有人竟译成"浪费时间");作者在小王子身上倾注了心血。心血浇灌的生命变成了精灵,他与平常的生命有什么区别?
正如希腊的神柱看起来绝对匀称,而实际上,柱顶部分要比下端粗得多,这样人站在地面抬头仰望,看起来才美。当初美国作家艾德加·爱伦·坡(Edgard Allen poe 1809—1849)就以此为例,说明"艺术夸张"的必要性,他说:"我们不能把一个东西画成真的,而是要把这件东西画得在观众看来像是真的。"我想,文学中的"虚构"也是如此。虚构不是为了更虚,而是为了更实。当小王子、狐狸、玫瑰发出人类心灵的回音,没有人不相信他们是真的,或者说在阅读文学作品时,人们乐于暂时摆脱现实的束缚,接受另一种真实:相信玫瑰与狐狸,与人类心有灵犀。
《小王子》的作者在有意无意间说出"想要传神,就得编故事",在我看来这无疑显露了天机,天机又怎能被误解或错失呢?
我不喜欢挑别人的毛病,深知译一本书错误在所难免。但有些错误会造成黑白颠倒,意义正相反。涉及到传神还是貌合神离的问题,我只好严肃对待。这也是我下决心重译《小王子》原因。
002号:人类即将失去童年,能将"他"找回来么?
正如灾难来临之前,孩子会哭,动物大多都有预感并会迅速作出反应一样,身性敏感的作者能预知未来,并从自身的内心深处,预感到人类即将面临的困境与灾难。
早在二次大战尚未结束,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都还经历着战火洗礼的时候,作者圣-埃克佩苏里就在他的一次次飞行任务和人生旅途中,观察自身与人类的处境,并预感到人类即将面临的新的困境:失去童年。而童年在此不仅意味着纯真、善良、质朴,同时意味着智慧、亲切与灵性。
人类好比一个人,随着年龄的增长,逐步丢失了孩童的天真、起初的爱心、好奇心,变得冷漠、麻木,急功近利。因此,小王子只有对着锋利的山岩呼喊:"做我的朋友吧,我很孤独……"而答应他的,只有回音。"多么奇怪的星球啊,他想,如此干燥、嶙峋、贫瘠,缺乏想象力。"而他的生命能找到新的意义么?
我们只知道小王子降临在从前的沙漠,却未曾想他降自未来的现实之中;我们的今天即是小王子的未来,而在可以预见的将来,还会有人在撒哈拉沙漠中遇见小王子么?
回忆人类的心灵处境,在经历了"荒原"之后,又走进"非洲沙漠",我想,只要怀念童年,那个满头金发、脸色苍白的孩子又会笑盈盈地走来——他曾带回了"蟒蛇吞象"的奇思妙想,带回了绵羊、纸箱、玫瑰、狐狸,带回了小星球、小火山,还有开花的星星、甜美的落日,而今,他又再度回来,带回人类失落的童年。也许小王子本身就是童心、童年——一颗过于敏感的心,早早预感到他要离开,预先呼唤他早日归来。
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儿童早熟,成人遗忘。良知与道德的败坏,伴随着"猴面包树"四处疯长。现如今,当人们说起一个孩子,有谁会问:他的声音好听么?他收藏蝴蝶么?人们所关心的还不是:他考试得多少分?他爸挣多少钱?
时代的发展恐怕远远超出了小王子的想象,当他的预感一一得到证实,当年他所遇见的国王、自大狂、酒鬼、商人、地理学家等等层出不穷,覆盖了整个世界,无辜的小王子,会感到欣慰或是悲哀?
003: 普遍的愿望,隐含于孤独的内心
如果对照作品与作者的个人经历,我们就会发现,《小王子》中的寓言大多直接来自作者的个人体验。尽管作者的人生经历与作品本身不能划等号,但可以看出它们的关联:作者果然是个勇敢的飞行员,一次次飞行中自我反省,并从高空俯瞰人类的处境。
1935年,作者离开了妻子,试图从巴黎飞往西贡,结果遭遇飞行事故,飞机坠落北非沙漠,他与助手一起,在沙漠中走了三天三夜,经历了自称的"灵魂之旅";他还真的在北非沙漠驯养过一只狐狸……凡此总总,都有案可查,但作者的心灵体验,却无迹可寻。我们只有从作品中寻找蛛丝马迹,并相信这一切都是真实的。
对照《小王子》与作者圣-埃克佩苏里,我们一方面可以看到其中的关联,而更重要的是发现其中的隐秘:原来越是个性化的感受越具有普遍性;人世间最普遍的情感、真理,恰恰隐藏于最孤独、最纯洁的心灵。
先知卢梭曾著有《一个孤独的漫步者的遐想》,其实,《小王子》也可以换成这个题目。《小王子》的作者秉承了先辈的"多愁善感",同样是在自然深处、自我的内心深处,通过认识自己而认识世界,发现世界。卢梭以为,上帝在造了他之后就将那个模子打碎,可历史证明,那个模子里的那颗心是人类普遍共有的,或者说他代表了人类普遍的良知、情感与共同的心愿:渴望返璞归真,回到自我的童年,人类的童年,并从中获得本质的爱与自由。这样看来,小王子也并非横空出世,他来自的那颗只有一朵玫瑰、三座小火山的星球不是别的,正是生活在人世间的一颗孤独的心灵。
事物是辩证的,当一位作者只想让几个同人,破一时之闷,却不曾想解了世纪之忧,破了民族烦闷。相反,忽略了自身的灵魂与命运而向外求真理的人,不仅求之不得,连自身也迷失掉了。
《小王子》的密码中正包含这样的启示:大千世界的普遍真理不在别处,正隐藏在一个孤独者的内心。
004:他为自己的民族找回了自尊自信
上个世纪后半期,作者圣-埃克佩苏里的头像和小王子一同被印在50法郎的纸币上,小王子已然成为法兰西的骄傲,而它的作者也成为民族英雄。是什么原因使一个童话作者享有如此荣耀?
我想除了文学本身,还有时代和历史原因。而有关这一点,好像一直被人忽略,法国人似乎也不愿提及。《小王子》作于1942年,1943年出版。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,法国的马奇诺防线不堪一击。巴黎沦陷,整个法国被纳粹德军占领。戴高乐领导的抵抗组织转入地下;贝当傀儡政权与希特勒媾和。可想而知,当希特勒站在敞篷车上,在纳粹军队的欢呼声中不可一世地进入巴黎,全体法国人会是怎样一种心情。尽管二战结束之后,法国作为战胜国收回了主权与失地,但一度失去的自尊、自信,一时间却难以挽回。而《小王子》与作者的其他一些作品,如《人的大地》(1939年2-6月,法国于当年9月对德宣战)《战区飞行员》(1942年)、《给一个人质的信》(1943年),恰恰出版于这一时期。有人将《战区飞行员》评价为"对希特勒《我的奋斗》的最有力的反击";而我相信,《小王子》也是法国人战胜自我、战胜强敌的秘密武器。当现实中的战争结束,心灵的战斗还在持续。而时间证明,孤独、柔弱的小王子赢得了最后的胜利:正如玫瑰用她的四根刺抵御整个世界;法兰西派出一个小王子,至今所向无敌。
可见《小王子》之所以成功,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功劳与幸运,其中还包含着法兰西民族集体的智慧和努力。因为他们最终意识到,正是这样的人、这样的作品与这样的心灵,帮助受伤的法兰西找回了曾一度丢失的自尊、自信,赢得了全世界的仰慕和尊敬。
005:心中的答案:要爱情,只要小小的爱情
美国现代歌手鲍勃·迪伦在向世人提出一系列深切的寻问之后,不禁感叹:"答案它在风中飘。"而小王子人虽小,心中却有明确的答案:要爱情,只要小小的爱情。
纷乱、残酷的现实,小王子视而不见,他却用心看见另一个世界:花朵在她的绿色小屋中不停地出落,小心翼翼地选择颜色,一瓣一瓣地穿上花衣,"她不愿像罂粟那样刚一露面就现出皱纹,她要一出世就光彩照人。啊,她风姿卓越!因此,她得日复一日地神秘梳妆。直到一天清晨,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,她终于绽开了……"
从前,老博士浮士德告诉人们:"永恒之女性,引领我们上升。"而后来,小王子在他漫长的旅途中,一路回想着心中的玫瑰。玫瑰色的爱情使他在虚无的人生中,茫茫宇宙间,找到生命的意义——
"我绝对不该逃跑!我本应从她可怜的伎俩中想见她的片片柔情。""我的花……我对她负有责任!"对小王子来说,整个星空是五亿颗微笑、发光的小铃铛,或是满眼的伤心泪,仅仅取决于那朵玫瑰!
小王子的玫瑰不是神灵,胜似神灵;他的爱情不是宗教,胜似宗教;他从小小的花朵中重新认识了大千世界,并从现实中的惟一,找出万事万物的本质和意义。
本质是看不见的,它存在于每个人的心底。但她分明存在着,生命因她而获得了价值和意义。而在现实中,最强大的却显得最弱小,一只绵羊就能将她一口吞噬。无论是发现她,保护她,都只有用心。
小王子是个惟灵论者或仅仅是个纯真的孩子?无论如何,借主耶稣的话说:"让小孩到我这里来,不要禁止他们,因为在天国的,正是像这样的人(《新约·马太福音》19章14节)。"
以上是以小王子的眼光来看《小王子》所发现的几条密码。密码是可以复制的,而小王子却只有藏在每个人的心里。
作者:王以培 原文地址:破译《小王子》密码